时间:2017-04-10 点击: 次 发布者:王荔 - 小 + 大
霸王别姬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凄美爱情故事,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来源于《项羽本纪》,其作者司马迁是第一位用文字将霸王别姬的故事记录下来的人,项羽本纪中的霸王别姬片段也成了后人翻改的一个基础。 然而,当细读项羽本纪时,你会发现霸王别姬在整篇项羽本纪中只是一个注脚的存在,虞姬的人物描写甚至只有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就连她广为流传的自刎结局也并未在文中交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故事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改变了它本来的面貌。 一、项羽本纪原本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本纪共3063个字,然而其中描写霸王别姬片段的只有84个字,直面描写虞姬的仅有6个字“有美人虞,常幸从”,短短六个字便粗略的交代了虞姬的外貌与身份地位。虞姬的第二次出现也仅仅是在项王的悲歌中作为一个倾诉对象。然而这就是这短短六个字,在后世文人的不断改编下,衍生出了一出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自古成王败寇,项羽作为一名失败的王者却被司马迁放入了帝王世家,除了他具有推翻秦王朝统治这一伟大贡献,司马迁本人对于项羽也有很大的偏爱。在项羽本纪中,他被司马迁完全用惋惜式的悲剧英雄的口吻来描写,最后的胜者汉高祖刘邦,在项羽本纪一章中,反而被司马迁用阴险狡诈的卑鄙小人作为标签,只有在汉高祖列传中,才夸赞刘邦的雄才大略,有勇有谋。 可见,从私人情感来说,司马迁对于项羽是惋惜,倾佩的。那么在他描写或者说塑造项羽这一人物时,虞姬这一角色的增添仅仅是司马迁对于项羽形象血肉化的一个补充。因此虞姬自身的结局也被司马迁做了弱化处理,选择对其不予置评。 二、虞姬背后的男性形象 在岁月的长河中,虞姬这个本只是七字的形象也逐渐丰满,她在话剧与小说中被赋予了背景,言语,动作,学识与情感,以及被编排了最后自刎的结局。正如司马迁选择采用虞姬这一女性形象来烘托项羽外,往后的文人也想借虞姬这个形象去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于是,随着不断的改变编造,虞姬的骨肉愈丰满,虞姬她本人身上被寄托的情感也越多,她背后所隐藏的含义也更重。 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做的《项羽本纪》中的霸王别姬作为起始,之后在南宋,辛弃疾的《浪淘沙·附虞美人草》中因虞美人草睹物思人,联想到虞姬,再由虞姬追思项羽,此刻,虞姬的存在正如在项羽本纪中那样,只是一个引出项羽的一个媒介,她的地位并没有多大提升,而辛弃疾追思项羽,也不过是因为由于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得他追思这位过去骁勇善战的英雄,而项羽本身所自带的悲剧色彩引来诗人的顾影自怜罢了。 之后在清代孙念谋中的《虞美人花》中“垓下已捐身,花枝血溅新”从原本的本源《项羽本纪中》,虞姬的结局并未被交代,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却哀悼了虞姬的垓下自刎,他将虞姬附上一个自刎的结局,同时也为虞姬打上一个已身献国,忠贞爱国的标签。作者受当时所在的背景而感慨,从而借虞姬这个女子的身份歌颂了对于国家的忠诚。 除了清代孙念谋的诗中,明代沈采所做的《千金记》也是较早为虞姬设计了一个自刎的结局。在后世的文章典籍里,虞姬的选择不仅是当时项羽为她做出的选择,更多的是背后那些改编的作者为她做出的选择,为何,理由和司马迁有异曲同工之因。因为她不过只是一个女子,这里,自古的一种男性意识便已显而易见。 而再后来,随着新文学主义思潮的流行,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霸王别姬的故事继续被改编,被续写,张爱玲作为当时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以一个女性的立场为虞姬发声,在张爱玲的《霸王别姬》里,虞姬被赋予了大量的心理,动作,以及情感描写。她由一个被男性支配的女性角色变为一个拥有女性意识的一个真正的女性。此时,虞姬才被赋予了选择人生的权利,只是,这一次,她依旧选择了垓下自刎。 岁月悠长,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时光水汽的蒸腾下,模糊了他本来的模样,人物形象经过岁月的荡涤,往往是不同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观念的映射。因此,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成因,对于研究不同时代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上一篇:从虞姬文化解读虞姬悲剧美的独特性
下一篇:虞姬:愿为知己,独赴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