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11 点击: 次 发布者:戎华 - 小 + 大
相传秦末有位著名美人名叫虞姬,今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人,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传说中的“虞美人”容颜倾城,重情意,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由此上演了一段“霸王别姬”的美丽故事。 虞姬,这个美丽的名字,戏文里唱了一遍又一遍,虞美人的传说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演绎。然而,虞姬与项羽因何相遇?他们有着怎么样的爱情故事?虞姬最后的结局如何?有人说虞姬是最早的五言诗作家,这又是从何说起?记者前往虞姬故里寻访虞美人的前世今生。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传奇 在今天的宿迁,一直流传着项羽与虞姬的美丽传说。以两人名字取名的地方随处可见,项王小区、项王网吧、虞姬公园、虞姬生态园、虞姬餐馆…… 虞姬是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写道:“……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与虞姬相关的文字,不到百字,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语境。 这段故事发生在垓下之战的时候。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项羽31岁,垓下就是今天的安徽灵璧。 项羽24岁开始起事,一生打了70多场胜仗,却在垓下身陷重围,兵无粮,马无草。夜晚,从刘邦的汉军阵营传来楚歌,为什么汉军阵营有那么多人能唱楚歌?项羽思量,自己大概已经失去了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彭城,现在的汉军里有很多楚国人,这才会传来阵阵楚歌吧。 直到项羽濒临绝境之时,司马迁才告诉人们,项羽身边有一位叫“虞”的漂亮女人一直随着项羽奔波战场。“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司马迁惜墨如金的八个字,引发了后人延绵不绝的想象力,并且创作了“霸王别姬”的大戏。 刘邦一生有很多女人,还没结婚以前,他就有私生子,好酒好色;但在正史和野史里,项羽的女人被提到名字的,只有虞姬这一位。 项羽被困,垓下而歌,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诸王侯背叛,宝马不肯离去;宝马不肯离去这件事还好办,可是虞姬啊虞姬,拿你怎么办呢?历史学家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讲到“霸王别姬”说:“司马迁描写盖世英雄项羽受困时用情很重,从这几句中可以推断,虞姬与项羽危难关头,形影相从,这说明虞姬和项羽的感情非常好,是长期在一起,不能分离的。可是这一次,项羽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他带虞姬走还是不走,是一块突围还是留下,此时项羽是非常无奈的。对项羽来说,突围能否成功,能否保住自己的性命都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再贸然带着虞姬出城,毕竟虞姬不是能征善战的将士。对此,项羽非常犯难。” 项羽不仅爱江山,也爱美人。爱江山,他才南征北战,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此时,他不再是那个战场上的冷血英雄,身经70余战,坑秦卒,屠咸阳;而是一个爱女人的男人,他无法处置虞美人。垓下歌,项羽唱了一遍又一遍,“歌数阙,美人和之”。 虞姬起舞相和,这悲情的一刻,虞姬唱的是什么,司马迁没有说明。倒是汉初的另外一部书《楚汉春秋》记录了一首非常完整的五言四句诗:“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由于有了《楚汉春秋》的补充,虞美人的形象变得刚烈了起来,她年复一年随着项羽南征北战,危难关头,能从四面楚歌中敏感地感觉到项羽大势已去,自己已成为累赘。自杀成了虞姬此刻唯一的选择。 根据《楚汉春秋》所记载的和歌,虞姬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五言诗作家,而至于其真伪还需考证,关于虞姬的才情之说也便由此而生。 唱完垓下歌,司马迁这样描述,“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项羽仅有的一次落泪,英雄泪说明儿女情长。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定格在这一凄美悲情的瞬间。这样的传奇爱情,令人动容。 虞姬的家乡在宿迁 正史中均没有虞姬家乡的记载。民间传说中,常见的说法有几个。一说是出生于秦末虞地,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市吴县。一说是上海市上海县华清乡人。还有一说是浙江绍兴漓渚镇塔村人。最为认可的说法是,虞姬的故乡是在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虞姬沟畔。 翻阅清康熙年间的《沭阳县志》,上面有这样一段记载:“……即地有虞家集士人亦谓是楚虞姬族也。然为下相人祠庙在焉,妇德刚烈矣……”“虞姬,项羽随征夫人,相传虞姬为邑人”;乾隆年间的《沭阳乡土地理》记载:“虞姬村为虞姬故乡。虞姬庙,北有虞姬沟,南有霸王桥,相传为虞姬出生地。” 从沭阳出发,西北行20余公里,便到了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古老的村庄历经两千多年的变迁,村庄早已非昔日的面貌。虞姬故里如今是闻名的花木之乡。道路两旁的田野里,都是种植的各种花木。 颜集镇上,随处可以看到一些以“虞姬”名字命名的宾馆、餐馆。“虞姬”已经成为当地人喜欢用的一个招牌。 项羽就是秦末下相人,也就是今天的宿迁人,项羽的祖父是战国名将项燕,虞姬的祖父便是项羽祖父的副将。虞姬的父亲虞侃仍是项家副将。当时项家驻守下相,虞家驻守阴平(沭阳古县名),项家宅便是项家前往虞家“视察”时的客栈。至今,宿迁和沭阳人仍互称“老表”(姑舅表亲)。 当地的老人介绍,现在的颜集镇虞姬村,已经没有姓虞的,姓吴的很多。虞姬村后面的项家宅村,现在也没有姓项的,姓贡的却不少。当地流传的说法和一些史料记载是一致的,也就是刘邦得天下后,追杀项羽及虞姬族人,族人为了避免灾难,姓项的将“工”字拿到了头上,变成了姓“贡”,而姓虞的将头部去掉,改姓“吴”。也有说法是刘邦为了体现坐天下之后的仁政,改杀人为“杀姓”,将此地虞和项的姓氏改了。 《沭阳乡土地理》中提及的虞姬沟还在,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夕阳西下,虞姬沟河水平缓,两岸绿树成荫,村庄鸡犬相闻,河边有块石碑写着“虞姬沟遗址”的字样。镇里的人告诉记者,原先提示名字的石碑已经老了,一年前,镇里用新石碑替代了旧石碑。同一批更换的石碑还有“霸王桥遗址”、“虞姬庙遗址”等。 眼前的虞姬沟,还是那条弯弯的河流,其他几个景点在当地人的指点下,能找到旧址所在地,旧貌已经看不出来了。 据县志记载,虞姬庙建于明朝崇祯十七年,乾隆三十六年重建。可惜,抗日战争的时候毁于战火。原先的虞姬庙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庙里两块承重的基石和几块零碎的瓦片石头收藏在当地镇文化站。 当地人领路,记者看到了虞姬庙旧址,如今已经隐入了普通农家院落,院子里有一个废弃残缺的矮房子,据说是当年虞姬庙的旧墙。 在颜集镇走访的时候,记者遇到了72岁的方光银。老人世代一直生活在这里,在街头的角落,老人带着记者,找到了当年虞姬庙扒出来的一个井口。老人告诉记者当地的一个顺口溜:“一里路,三座桥,九龙口,霸王桥,三步两个景,一步两个庙”,形容昔日景象。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沭阳任知县时,曾多次拜谒过这座虞姬庙。乾隆五十三年,已70多岁高龄的袁枚,重返沭阳拜谒,留下了《题虞姬庙》的著名诗篇: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回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寻访民间传说中的美人身影 颜集镇当地,关于虞姬的民间传说有很多,这些故事经历一代一代人口口相传,很多故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杨鹤高,今年71岁。1961年,他到淮海剧团工作,从事音乐工作,后来转到戏曲创作。在淮海剧团的大院子里,住着他的同事杨素蓉,杨的母亲花爱青是宿迁市沭阳当地的一位淮海戏的老艺人。花老太太1910年出生,虽然年纪大了,但记忆力非常强,擅长讲故事。杨鹤高经常去串门,听老人讲项羽虞姬的故事,渐渐对虞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戏曲创作需要从生活中积累创作的素材,1984年-1985年间,杨鹤高执着地做了一件事。他先是到本地的颜集镇,深入各个村调查,听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讲一代代传承的项羽虞姬的故事。 虞姬到底有多美,杨鹤高听到一位叫石汉平的颜集镇农民形容过:虞姬身材苗条匀称,皮肤洁白,脸蛋像苹果一样娇艳红润,说话的声音像娇莺唱歌一般清脆悦耳,一双眼睛像杏子一样。虞姬的美貌,没有留下相关的图片资料。在今天的宿迁市沭阳县,人们想夸哪个小姑娘长得漂亮,仍然会夸她“小虞姬”。 为了更全面地去寻访虞姬,杨鹤高按照项羽的主要活动路线,先是去了项羽故里宿迁市,随后去了项羽称王的徐州(古彭城),然后走访了安徽灵璧(垓下之战所在地,虞姬在此地自杀),最后去了安徽和县(项羽自杀的乌江所在地)。 每到一个地方,杨鹤高都会去查阅当地地方志,正史野史结合着看,收集当地相关的民间传说。 在安徽灵璧,杨鹤高认识了一位叫韩立刚的老先生,老人念过私塾,被当地村里派去看管虞姬墓。在虞姬墓,杨鹤高听韩老先生讲了一个下午的故事。比如,项羽广为人知的是力气大,力能扛鼎,韩立刚又补充了两点,验证项羽“气场”之大。一是“气能吹檐前瓦”,一是“眨眼灯就灭”。 陆陆续续的寻访中,杨鹤高整理了《从虞姬沟到虞姬墓》记述,收集了关于虞姬的民间传说60多篇。其中,关于 霸王桥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 虞姬和邻家姑娘划着大木桶去沟里摘莲子,采菱角,不巧,虞姬的木桶被撞翻了,姑娘们手足无措之时,正好前来拜访虞姬哥哥虞子期的项羽路过,见有一个姑娘落水,便跃身跳到沟里,将姑娘救起来。虞姬本来就对项羽十分敬佩,这回又救了她一命,更增加了感激之情,很快,两人彼此就有了情意。虞姬村前小河积水过深,项羽往返很困难,见附近有几堆巨石,就把石头搬来,垒成石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项羽,就把这座小桥称为“霸王桥”。 杨鹤高告诉记者,一般说书人和念过私塾的老人能讲出一些完整的故事,在有的故事中,虞姬甚至被百姓神话,化身龙王的女儿。更多的民间故事,呈现的是一个美丽又勇敢的虞姬形象,以及虞姬与项羽相识相爱的美好爱情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讲到,项羽与虞姬相爱了,虞姬盼望着早日见到项羽,当一听说项羽回来了,又惊又喜,立刻跑去迎接项羽。在项羽眼里,虞姬是这样一样姑娘:“这时,项羽也仔细打量虞姬,只见她红颜素服,玉指纤纤,明眸皓齿,桃腮秀发。这突然相逢,虞姬也不免害羞……” 杨鹤高说:“虞姬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十分俊美的女子,为了表达对虞姬的喜爱,人们总是把最美好的词语用在她的身上。” 虞美人之死 当年,司马迁没有在《史记·项羽本纪》交代虞姬的结局。项羽突破重围,来到乌江渡口,把自己的宝马送给了乌江亭长,把自己头送给敌人。至于虞姬有没有跟项羽突围,虞姬的结局如何,司马迁只字未提。 学者王鲁湘是宿迁人,他喜欢司马迁给出的充满悬念的结局,没有结局就是司马迁能给出的最好结局,“司马迁完全无意让虞姬成为男人心目中的烈女,她很可能在汉军围剿项羽时,乔装脱身,并辗转回到家乡,在那里生儿育女,将美丽的基因代代相传。” 虞姬身后的两千多年,她一直是美人的代名词。有一种草叫“虞美人草”,即使在无风的天气,也能迎着阳光起舞,舞姿曼妙,民间又叫“舞草”,传说是虞姬化身。有人说,这种艳美的花草是在虞姬自刎的血泊中长出来的,见人则舞,叫人好生怜爱。其实,虞美人草是由波斯地区传入中国的,只因为花茎纤细,花瓣薄,总让人感觉时刻在起舞,让人想到虞美人,才得此名。另外,在繁多的词牌名中,有一个叫《虞美人》,据相关考证,是唐代文人墨客为了纪念虞姬而特制的。 司马迁留下一个悬念,给了后人巨大的想象空间。两千多年前,那个军帐里还发生了什么,虞美人到底什么下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描写手法,撩拨了其后的多少文人墨客,想竭力补全这段故事。后人只有从《楚汉春秋》中推断,虞姬极有可能在垓下选择了自杀。 虞姬自杀,是比较符合对垓下之战形势推断的。虞姬一死,可以断了项羽的后顾之忧,断了眷念之情,才能无牵挂地突围。当然,如果虞姬没死,跟项羽一起突围,项羽身边多了一个相互安慰的人,项羽也不至于自刎于乌江,也不至于让李清照长叹不已:“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922年,梅兰芳与杨小楼以虞姬自杀为结局,在北京演出京剧《霸王别姬》,首演就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梅兰芳塑造的虞姬形象,善良勇敢,既是项羽的谋臣,又是项羽的爱妃。舞剑、自刎是全剧的高潮。这之后,几乎所有以此为题材的戏剧,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每一个编剧心中都有一个项羽与虞姬的故事。2011年,继三国热和穿越热之后,一时间,楚汉争霸成为了影视剧的热门题材,《鸿门宴》《王的女人》《王的盛宴》等,扎堆撞车,质量参差不齐,剧情大相径庭。 宿迁市沭阳县研究地方志的韦泽洋说,虞姬从学术上看研究意义不大,她的影响更多的是集中在戏剧舞台。 今天安徽灵璧县城东十五里的宿泗公路旁有虞姬墓,墓碑刻有“巾帼千秋”四字,两旁对联内容是: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虞美人对项羽的失败是否负有责任呢?一代王朝的覆亡历来原因颇多,虞姬并不是导致项羽败亡的原因。事实上,项羽爱虞姬,这是事实;反过来,虞美人也很爱西楚霸王。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的“红颜祸水”之时,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虞姬,就是对虞姬与项羽关系的最好评价。今天,走在宿迁,2000多前的这段历史真实经过已经模糊,每当看到“项王”或者“虞姬”字眼的招牌时,你才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并没有远去,而是活在生生不息的民间。 |
上一篇:虞姬河纪事
下一篇:游虞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