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投稿 | 反馈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网站首页 > 沭阳历史文化 >沭阳县“周砖井”在乡贤普查中被发现

沭阳县“周砖井”在乡贤普查中被发现

时间:2017-03-23    点击: 次    发布者:佚名 - 小 + 大

       在沭阳周集乡史洼村境内,有一口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井,当地人称为“周砖井”(音)。近日,在该村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口古井,只见此井上覆盖着一面直径约2米的井盖,井口直径约80厘米。顺着井口往下看,井内水面离井口约2米,井壁均是用古砖和岩石砌成,由于年久风化,井内古砖大部分已经失去棱角,从砖头缝内还能看到丝络交错的树根。

  传说中的三口古井沭阳这口传奇古井仅剩这一口据周集乡文化站长王汉武介绍,此井为当地周姓先人周荣于元末明初时所凿,当时开凿了三井,但由于水患堵塞了两口,至今只剩一口。“先前,老井南边植有一棵大柳树,如龙腾之势,树冠巨大,覆盖井口;北面也有一棵大柳树,纬度八尺,树中有洞,似有‘外直中空’之说。井口砌成方形,井内壁却砌成圆形,探头往井内看,方形井口倒映在圆形的水面里,恰似一枚铜钱,寓意是做人应内方外圆,为人勿贪,不能掉到钱眼里。”王汉武说,这些均是出自周氏族谱中的介绍,有资料可循。

  据了解,一九五八年重修此井时,周姓族人献出大石碾,在中间凿孔,放在井口,成为古井如今的样子。此井诞生六百多年来名闻遐迩,南来北往的商贾、凭苦力的贩盐者等等,只要路经此地,都会到井中取水解渴。“那时候关于古井还有句俗语:从南京到北京,不闻有‘淮’、‘沭’,只知‘周砖井’。”王汉武说,有一段时间,当地自然灾害频发,造成饮水奇缺,此井更是成为周边百姓的生命源泉,井水清洌甘甜有妙药功效,方圆百里有人患病,还会前来取井水回家作药引熬药服用。

  抗战期间古井再一次发挥作用

      抗战期间,周集乡小胡庄村是淮海区党政军所在地。军队常来井中取水,此时当地每户农家都住有两到三名伤员,用此水疗伤治病。井边大树成荫,还成为人们聚会纳凉的场所。

  “伟大领袖刘少奇还曾到过咱们周集乡,喝过周砖井的水呢!”今年84岁的史洼村村民周守忠告诉记者,他曾听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大约是在1942年春,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新四军政委、化名胡服的刘少奇从盐城到山东解放区,微服路经周集乡。刘少奇同志依照每到一处地方就搞调查研究的惯例,他不顾旅途的困乏,立刻与当地的贫下中农拉呱,听听这个偏僻村庄农民的声音。当时与刘少奇谈话的农民叫唐兆林,是小胡庄村农会会长,这个故事至今还有不少老人讲起。

  从民国时期,周砖井旁的农户就喜欢用井水做粉条。做出来的粉条又白又好吃,抗战时期,粉条更是成为当地的美食。周守忠告诉记者,自新四军淮海军区在周集乡小胡庄建立以来,到底有多少革命先烈在这个地方战斗过,现在已无从考证了,或许只有周砖井记得了。

  村民盼望保护古井让她重焕青春

  在那个依靠老井吃水的年代,每隔几年还会有村民下去清理淤泥,每次清理淤泥就会有三名壮汉可以下去同时作业。今年76岁的村民沈立元就曾在20多岁的时候深入井中一次。“那次清理淤泥,我和村里的几名壮汉一起下去了,别看老井的表面普普通通,但井底很宽敞,大约能有一间小屋那么大,井深约20米。”“自从我记事时起,全村人都是吃这口井的水,直到80年代末村民家都打了洋井后才断断续续地没有使用。”据沈立元介绍,这口井在民国地图上还能查到具体位置,以前,老井的南侧还有一座土老庙,现也仅剩下一堆黄土了。

    如今梦想成真,史洼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古井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呵护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却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虽然老井仍未干涸,但长此以往肯定会被人们丢弃。”带着一颗颗感恩之心的史洼村村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将古井重新修缮一番,让她展现传统风貌,诉说昔日风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风景。

上一篇:虞姬故里沭阳迎来第一所大学-传智专修学院揭牌

下一篇:传智学院将在虞姬故里6年内建成占地1800亩高等教育院校

欢迎光临本网页,你是本页的第 827 位访客!
| ICP:苏ICP备16068320号-1  |   QQ:491988088  |  地址:虞姬网  |  电话:法律顾问:徐 伟  |  免费统计 | 公安备案号:32132202000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