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投稿 | 反馈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网站首页 > 沭阳历史文化 >沭阳古城墙考1

沭阳古城墙考1

时间:2017-03-28    点击: 次    发布者:崔玉郎 - 小 + 大

      我是个搞水利的工程师,和母亲河沭河打了许多年交道,对它身边的发生的一切和有关它的轶事我总是很留意。上几年忽有一天,从媒体上知晓说县政府要着手修古城墙了,正当我纳闷沭阳的古城墙在哪时,老城区沭河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石工”堆处已经竖起了一块石碑,碑上曰“沭阳古城墙遗址”。从那以后,每每我漫步在沭河边的“石工”旁,面对立了不久的新碑和其它几块有着城墙符号的石头,头脑中总会思索,沭河边的这段“石工”怎么一下子就变成古城墙了?有何依据,能站得住脚吗?

     只到去年,我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一张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沭阳城的老地图,这张老地图的出现使我坚定了对沭阳所谓“古城墙”的怀疑,所谓的那“古城墙”它永远是沭河护岸的“石工”。

    首先,必须说明这张民国初年的老地图是利用现代测量手段和仪器测绘出的沭阳城地面构筑物和道路河流村庄,他区别于二十世纪初之前有关沭阳城一切地图,它曾作日本侵略中国的军用图,它的可信度是不容置疑的,精确度一定很高。从这张图上能读出沭阳城区在建城后几百年中城区发展的许多信息,城墙的基本结构和相对于城边河流的方位,街道具体走向和大小,城区的排水系统,还有城区的对外交通等。在我向大家道出现在被标为“沭阳古城墙遗址”的“石工”不是“古城墙”的理由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说说沭阳老城区城墙的有关历史和发生在城墙上一些重大事件。

    史料记载,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为抵御土匪及外敌,知县易瓒主持修了一座土城,后因沭河洪灾土城崩塌,虽经过多次重修,一次次洪水之后都没了城形。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知县徐可达主持修砖城后因黄河夺淮侵沭,沭阳治下土地大多被淹,筑城工作被迫作罢。直到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才得以复工,但却物是人非,这次主持修城的是知县杜从心。据相关资料推算,此次修城,城周长2800米(840丈),城高5.77米(1丈7尺3寸)。

    时间到了大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经一个半世纪战火、洪水及风雨侵浊的沭阳城城墙已经破烂不堪了,这一年知县倪学洙把重修城池提到了议事日程。倪大人为了宏扬自己的政绩,扩大了城区范围,将南城墙向沭河的河边移了一些,修成后城墙周长增至2855米(855丈),城高6.7米(2丈),在城墙里侧堆土作为戗台,使城墙比以往坚固了许多。

    1938年国民政府实行“焦土抗日”,县府动员民众拆除城墙,砖石归己,有几百年历史的沭阳城墙一夜间遭到了灭顶之灾,几天后它就荡然无存,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或许就是如今的人们把石工误认为沭阳古城墙的主要原因。

    上面记述有关沭阳城墙的建、毁、修、拆指的都是沭阳砖石砌筑的官城,而不是许多老百姓,包括像“程震泰”那样富人居住的附属在官城周围的民城。从老地图上可以看出,沭阳附属在官城周围的民城有三个,一东一西沭河的南岸还有一个,说它是城也不尽然,民城周圩仅是一个个土圩子作为遮挡,从老地图上一看就能清楚地识别出来。砖石结构的官城,它在图上是双实线,而三个民城的圩子,则是单实线(对于三个民城我还要在其它文章中叙述,这里就不多费口舌了)。这一点,从沭阳城周围河沟的称谓也能甄别出民城是用堆土围起来的。如,沭阳城边有北圩河,南圩河,圩东河,小圩河,圩河等等。所谓圩河,就是筑堤(坝、圩)取土而形成的沟。(未完)

上一篇:传智学院将在虞姬故里6年内建成占地1800亩高等教育院校

下一篇:沭阳古城墙考2

欢迎光临本网页,你是本页的第 831 位访客!
| ICP:苏ICP备16068320号-1  |   QQ:491988088  |  地址:虞姬网  |  电话:法律顾问:徐 伟  |  免费统计 | 公安备案号:32132202000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