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投稿 | 反馈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网站首页 > 研究论文 >从虞姬文化解读虞姬悲剧美的独特性(文档版)

从虞姬文化解读虞姬悲剧美的独特性(文档版)

时间:2019-01-09    点击: 次    发布者:章媛 - 小 + 大


[摘 要]虞姬在项羽兵败垓下时悲壮自刎,司马迁寥寥数语的记载,却给后世文人及艺术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演绎出了连绵不绝的虞姬文化。本文试图从虞姬短暂的历史展示对后世虞姬文化的影响来重新解读虞姬悲剧美的独特性。 
[关键词]虞姬 虞姬文化 悲剧美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虞项本事记载如下:项王军壁坡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 视。[1]司马迁仅用“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寥寥8个字就交代完虞姬一生的事情,“美人和之”,然后就此打住,根本无故事情节。关于虞姬更多更详细的历史史料的记载几乎没有。沭阳县志中记载:虞姬,项羽爱姬,相传出生于沭阳颜集乡虞溪村,性刚烈,善歌舞,习武艺,随夫征战四方。[2]安徽的灵璧县还有虞姬墓,江浙地区有几处虞姬故乡的传说,至今江苏沭阳县颜集建有虞姬庙,还有虞姬沟等美丽的传说在民间流传。 
虞姬是一位淹没在历史帷幕深处,消失在男性话语之下的“失声”的女性。[3]项羽四面楚歌时,虞姬从项羽背后走出来,从幕后走到台前,她的表演仅有两个动作:为安慰英雄,虞姬强忍悲痛翩翩起舞;为激励英雄的斗志,虞姬挥剑斩情丝。虞姬那最后的舞蹈,成了东方式的“天鹅之死”;虞姬那最后的悲歌,成为千古绝唱,虞姬那挥剑的一瞬,定格成悲壮的咏叹调。她把凄艳之美传染给了每一个时代,她把悲壮之美留给每一个人,把女人的脆弱和刚烈都表现到了极致。 
 
一、虞姬悲剧吸引了古今文人的凭吊 
 
虞姬在《史记》里翩若惊鸿般出场就如花般谢去,但她的生命就在垓下的那一夜、那挥剑的一瞬占尽了所有的芳华,极尽艳丽也极尽悲壮,让无数的文人为之刻骨铭心,于是虞姬便在这时候再生了:侍君帷幕捐红颜。”(唐?冯待征)“仓皇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和郑君。”(宋?苏轼)“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汉郊。”(明?朱妙端)“大王真英雄,姬亦奇女子。”(清?吴永和)“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王是楚腰。”(清?何溥)“泣绝阴陵山下路,残碑谁吊女英雄。”(清?郑燮)“巾帼有躯捐帐下,英雄无面见江东。”(民国?谢仑仙)……歌咏虞姬的诗词歌赋,有关霸王虞姬的舞台戏,在虞姬的身后连绵不绝,有以虞姬名字命名的词牌虞美人,有以虞姬名字命名的花虞美人,有以虞姬名字命名的草虞美人草,沭阳的人民更是亲切地称呼她虞姬娘娘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虞姬文化。 
虞姬在司马氏的笔下是那么一个单薄的女性,而且与失败的男人连在一起的,在中国传统的男权社会里虞姬是如何摆脱“红颜祸水”的宿命呢?虞姬那么短暂的生命怎么会让那么多的后世文人不惜笔墨去凭吊?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连绵不绝的虞姬文化? 
应该是虞姬的悲剧形象、虞姬的悲剧美激发了豪情满怀、壮志未酬的英雄豪杰、骚人墨客的惺惺相惜之感,他们更多的时候把虞姬当成了一个倾诉的对象。[4]所以虞姬的悲剧形象一直纯洁、美丽地留在人们的心底,绽放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独具审美意蕴的虞姬文化。 
 
二、虞姬悲剧美的独特性 
 
悲剧是古希腊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美来源于有价值的的东西的或伟大人物的毁灭给人带来的震撼与思考。虞姬“灭秦兴楚”的理想破灭,毁灭生命的悲剧展现出人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永恒精神追求,展现出虞姬对爱情的坚守,展现出虞姬对战友的鼓励……虞姬这一悲剧形象凝聚着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暗合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审美追求,带来震撼人心的“痛苦”的艺术美的享受。 
虞姬英雄式悲剧美不同于刘兰芝式的爱情悲剧美,刘兰芝用生命诠释爱情的坚贞,用生命维护了爱情的尊严,也用生命来控诉拆散有情人的封建礼教的罪恶。兰芝的悲剧是美好爱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属于爱情悲剧,虞姬的悲剧是英雄悲剧,是崇高的。虞姬的英雄悲剧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上获得了共鸣。 
虞姬悲剧美不同于杨贵妃的悲剧美,杨贵妃的生命是与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以个体生命的牺牲完成了政治角色,她的内心都极为痛苦,没有摆脱“红颜薄命”的宿命,在政治上得到了超越。 
虞姬是一位民间的美女英雄,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尊重,成为失意之人的倾诉对象;活在诗词文字里,活在戏曲舞台上,活在人们的心底。虞姬是悲怆的英雄,虞姬比依附政治的四大美女更能征服人心,得到认同。“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王是楚腰。”(清?何溥)“可怜愁染荒草原,犹带当年剑血红。”(民国?郁曼陀)“可怜血染原头草,直至如今舞不停。”(宋?易幻学)“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清?曹雪芹) “慷慨激昂拼一死,羞他多少俏婵娟。”(当代?丁玉群)“谁言女子娇如水,照样挥戈对虎狼。”(当代?王梅军)。这些文字尽情地倾诉了对虞姬这位女子的赞颂与敬仰。 
虞姬与项羽,“灭秦兴楚”的崇高理想而成就美好的爱情:“天将烈女配英雄,意气相投见始终。”(当代?丁一焘);事业失败保存项羽选择自刎:“终将一死酬知己,此志千秋总不磨。”(明?叶志淑)“为欠虞姬一首诗,白首重到古灵祠。”(清?袁枚)虞姬反抗暴秦,激励战友的悲壮激荡起历代文人英雄无限的想象与惋惜,各种凭吊怀念歌咏的文学作品、舞台戏曲历久不衰,形成了绵绵不绝的虞姬文化。在“女人祸水”,“红颜误国”中国男权社会传统中,虞姬作为一个与失败的男人有密切关联的女人,不但没有遭致指责,反而得到一致的敬仰。 
虞姬用自己的火热的理想书写了一曲英雄失意的悲歌,用自己如花的生命舞出一曲爱情绝唱。虞姬的悲剧不仅是爱情悲剧,更是英雄悲剧。虞姬独特的悲剧美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得到扩展和延伸,从而获得了普遍意义上的认可。 
可惜,历史给虞姬驰骋的空间太狭小了,时间太短暂了。但是虞姬慷慨就义的英雄壮举却让中国文学再次赋予虞姬以生命和神采,赋予虞姬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蕴。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风姿飒爽的屹立千年。 
 
三、虞姬悲剧形象再认识 
 
虞姬的命运是与项羽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多数人都认为虞姬是项羽英雄豪情之外的儿女情长的异性符号,是项羽金戈铁马盖世英雄的烘托,是项羽悲剧人生的温柔底色。《霸王别姬》中梅兰芳把虞姬想象成初始长袖善舞而后横剑自刎的美人凋零形象;《西楚霸王》中关之琳把虞姬想象成柔情似水的传统女人形象,不论是梅兰芳还是关之琳的演绎都没有让虞姬走出项羽的笼罩和阴影,虞姬只是项羽铁血生涯中一个艳丽的点缀和情感的寄托。仅以“红颜多薄命”来定位虞姬的悲剧形象是没有能够真正走近虞姬、走近虞姬的精神世界,也没有从更深层面上关注流传不绝的虞姬文化。我认为虞姬的悲剧形象应该是非常厚实的,丰满的。 
四面楚歌兵败之际,项羽从心底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绝望叩问与倾诉,苍凉悲壮而缱绻悱恻地感染着与之出生入死的虞姬,为激励项羽奋战斗志,断绝项羽的后顾私情,虞姬“饮剑酬君图霸业,捐躯忘我励雄谋”(当代?张启球),虞姬毫不含糊地拔剑自刎。从这一个角度来看,虞姬绝不是一般女人,更不是歌姬、宠妾、随征夫人,她与项羽应该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与奋斗事业,应该是项羽事业的帮手,是霸王全部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此似乎可以得到最合理的解释:此人已殁,此情已了,霸王无须过江东,也无力过江东。或许是司马迁的妙手偶成,也许是司马迁的精心设计,虞姬使项羽成为历史上获得敬意最多的失败英雄。从这点看,虞姬绝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有着更丰满的形象。 
(一)虞姬是尚武的巾帼英雄 
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虞姬追随项羽西灭秦军,北战河北,南下吴越。试想虞姬如果只是一般的歌舞伎怎能经得起军旅的劳顿,伴随项羽征战南北。从这一点来看,虞姬应尚武,在军旅劳顿中不需要项羽的庇护,反而是霸王得力的助手。杨鹤高在《从虞姬沟到虞姬墓》中也写到:虞姬原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副将虞侃的女儿,[5]自小聪敏伶俐,能歌善舞,尤其是跟着父兄偷偷练武,舞一手好剑。其中还特别提到虞姬还组建了一支娘子军随同项羽转战南北。虞姬并不柔弱,而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英雄,是项羽事业的好帮手。家乡人民在纪念她时也认为虞姬是一身戎装的女英雄,虞姬庙中的虞姬身配宝剑,一身戎装。项羽与虞姬,一对英雄烈女,“大王真英雄,姬亦奇女子。”(清?吴永和)“天将烈女配英雄,意气相投见始终。”(当代?丁一焘)所以虞姬的死不是走投无路,不是无可奈何,而是让项羽保存实力,东山再起。一个没有同样大志与胸襟的女子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一个随军的歌舞伎是不会有这样的魄力的。虞姬应该是一位尚武的巾帼英雄。 
(二)虞姬志向高远 
虞姬应当有与项羽共同的“灭秦”志向,在灭秦兴楚这个道路上,志同道合。所以虞姬对项羽的贡献不仅仅是女色,也不仅仅是歌舞的感官慰藉,他们还有共同的志向与事业,还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散楚歌残霸业空,虞兮无计朝江东”。在项羽事业失败的一刹那,虞姬感受到的似乎不是她生命依靠的缺失,感到的应该是为之奋斗的兴楚事业付诸东流了,是那么的无奈![6]理想失败的刹那击败了常年四处征战的虞姬,失落与痛苦让她决然的选择了为事业而献身。“可怜愁染荒草原,犹带当年剑血红”,这是明代叶志淑的《虞姬墓》诗,似乎最为理解虞姬情感志向的。 
(三)虞姬是霸王的精神支柱 
虞姬不仅用外在的美抚慰项羽疲惫身心,更是用她的坚定志向和精神激励霸王昂扬的斗志,与项羽应该是灵与肉的结合,“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宋?苏辙)。在项羽心中虞姬占有重要地位,危急关头,项羽想得不是独自逃命,而是想着虞姬怎么办,怎么向虞姬交代。项羽何以如此?对一般的军营歌舞伎,军情紧急,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从这一点来看,虞姬能征服项羽,占据他全部精神,是霸王力量的源泉。李清照一直不明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似乎在这里找到了根本原因:失去了虞姬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霸王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无力东山再起了。 
(四)虞姬是侠骨柔情的美人 
“楚宫花态至今存,倾国倾城总莫论。”(明?孙齐之)天生丽质的虞姬长袖善舞,用女人的柔情抚慰英雄疲惫的身心。“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共同奋斗的事业遭遇失败,虞姬果断地舍己而保全项羽,激励项羽东山再起。这不是歌舞妓的能做得出的牺牲;这不是宠妾能做出的抉择。刚柔兼济的虞姬用“美”激励英雄,用“美”成就英雄,“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虞姬正是这样伟大的女人。 “君王末路谁知己,侠骨柔肠虞美人。”虞姬当是侠骨柔情的美人。 
 
四、结语 
 
虞姬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肯定和成就了项羽的形象,使项羽成为获得敬意最多的失败英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的形象:“振衣献午拭龙泉,拼取一腔热血洒君前”、“桃花片片堕东风,化作原头芳草泪丝红”(清杨兆均《虞姬墓》),清杨继芳过乌江,想起了虞姬:“姬为人所怜,我独爱其死,不肯到乌江,重瞳未及此”,是说她死得果断,连项羽都未必赶得上她。 
从后世的虞姬文化考察可以看出:项羽和虞姬,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一对英雄烈女,似乎才是二人准确的形象,“天将烈女配英雄,意气相投见始终”,“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传说虞姬死后化为满山遍野的丽春花,又叫虞美人,那艳丽夺目的色彩,那恣意怒放的形态,是虞姬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与侠骨柔情的美人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59.333 
[2]沭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沭阳县志[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 
[3]彭公亮。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的一种审察以张爱玲《霸王别姬》中虞姬形象的个案分析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4]朱寅,白育芳。浅论虞姬和《虞美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 
[5]杨鹤高。从虞姬沟到虞姬墓[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10 
[6]高国兴。走近虞姬[OL]2007.10,http://blog.sina.com.cn/gaoguoxing 
[7]沭阳诗词协会编。古今诗人咏虞姬[M]2003.10 

上一篇:虞姬自刎的真正原因原本是这样的?

下一篇: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

欢迎光临本网页,你是本页的第 290 位访客!
| ICP:苏ICP备16068320号-1  |   QQ:491988088  |  地址:虞姬网  |  电话:法律顾问:徐 伟  |  免费统计 | 公安备案号:32132202000292 |